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紡織非遺新質生產力發展,深度挖掘紡織非遺文化價值,展現其在當代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市場潛力,8月14日,2024intertextile秋冬家紡展開幕首日,以“紡織非遺一產業化與市場化中破局前行”為主題的“2024·中紡非遺上海論壇”同期召開。論壇上,還進行了兩組落地合作簽約。- ^* ~' `! S. @& ~8 @
- ? b8 d, C1 z. q/ y5 j( N6 m
# Q8 A) e C) R7 R9 ~' H, w& c
- c; J9 U: F2 S9 S I( Q中國紡聯有關部門和各專業協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北京設計學會等有關部門領導和嘉賓,以及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業內專家、知名學者、優秀企業家、時尚設計師、非遺傳承人和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的十個少數民族優秀學員代表、新聞媒體等150余人參與了本次活動。
" v, S0 V; u3 u$ x. \ |
9 I' z' N2 G' n4 S& R
8 M* W4 g! u5 j; v
+ ?# W9 ~0 g; _ a本次論壇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n$ T( V6 O2 y% e* |& |4 [
% w4 l( v- y- K/ R, g7 T6 K1 M- B% W6 @論壇由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中國紡聯非遺辦副主任陸茵分別主持。 ; J3 o0 d* f$ }! b# n
- z( o9 \. P( C3 X' ]
w) ~8 j( f/ W
, ~$ Q$ ^" M* h ~' t6 _2 F“紡織非遺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生動記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記憶,在非遺大類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383項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中,紡織服裝類項目有104項,是傳統工藝在當代社會應用數量最多的行業?!敝袊徔椆I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以《紡織非遺——產業化與市場化中破局前行》為題作主旨發言時指出,中國紡聯非遺辦公室自2016年設立以來,始終踐行“讓紡織非遺走進當代生活”這一使命,通過非遺大會、大使推薦、展覽展演、技能賽事、研習培訓、基地建設、標準制定等諸多實踐工作,培養傳承人群、挖掘非遺帶頭人、融合傳統與時尚設計、推進品牌建設與渠道開發、助力鄉村振興等,為推動紡織非遺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推動紡織非遺產業化和市場化創新,他提出幾點建議:一、加強人才培養創新,擴大從業人群規模。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關鍵在人,非遺人才培養和整體素質的提升是有效保護和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因素。要做好非遺傳承人的管理工作,加大非遺人才的培養與進修,更好地構建全社會聯動機制。二、加強品牌文化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打造非遺文化與現代需求相融合的紡織服裝品牌,要明確品牌定位與價值;要注重品牌形象塑造;要加大品牌傳播與推廣;要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三、加強數字化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為推動科技賦能非遺創新發展,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紡織非遺進行創新和轉化,探尋“非遺數字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要利用好AI,做好非遺傳承;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對“非遺+科技”項目給予資金引導,建設權威性的非遺文化數字平臺和相關數字化基礎設施,培育紡織非遺文化內容的全流程數字化生產模式。四、加強消費研究創新,撬動消費潛力。要精準消費人群定位,重點鎖定中青年高收入群體的城市白領等職場人士,傳統文化愛好者和懷舊人群、經濟基礎較好的退休人群,新一代年輕人以及國際市場消費群體等,促進消費者愛上非遺、消費非遺。五、加強產業融合創新,探索共生發展之路。加強產業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是推動紡織非遺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要與校研企、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產業融合,不斷提高紡織非遺市場覆蓋面,吸引更多消費者?!凹徔椃沁z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產業化與市場化進程中,我們要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保護與利用并舉,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模式?!睂Υ?,他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優良資本進入紡織非遺領域,支持紡織非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讓紡織非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8 m8 B5 T' X( k8 R. G
& `- V. O: v- t5 q, `$ u) I7 T! @* F2 {5 l! D* H$ B
) z3 D( Z" x" E2 p ' S8 j( S ^! o1 R3 Z9 N$ j
紡織非遺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具有巨大經濟潛力,傳承好、保護好紡織非遺,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和使用。如何實現創新性傳承與發展?紡織非遺將以怎樣的方式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六位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一位企業設計師、一位傳承人分別圍繞“紡織非遺一產業化與市場化中破局前行”這一主題,為紡織非遺“新質”發展建言獻策。嘉賓對話環節,由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主持。
7 z1 d- |0 A( W' I3 ^1 J5 Z& ^1 b
/ U3 @2 G4 ?. d' Z& Y. K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教授、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葉洪光建議,要加大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訓。同時,紡織非遺一定要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個性化設計之路,用設計來賦能品牌新價值。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吳建華建議,紡織非遺產品開發要貼近市場需求,不斷與現代時尚融合,同時要注重品牌化營銷,通過電商平臺賦能,打造品牌矩陣。常州美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紀俊玲建議,要加快草木染標準化,同時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的結合,共同推動紡織非遺技術和藝術相融合,走科技化、綠色化、健康化發展之路。海寧中國家紡城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賀榮希望借助杭海面輔料中心這一平臺,依托產業集群和市場優勢,加大與非遺傳承人、設計師的合作,讓更多的人了解許村家紡,將特色的國風面料推廣到更多的應用場景。" B' t, f5 y a! H2 ^2 u$ G
4 z3 t9 }7 d8 j! \5 z+ Q# m
# m& J' b, c% A [# @
% u# S ^0 ^, W: \金頂獎設計師、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劉薇建議,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加大紡織非遺傳承人的專業技能和業務培訓同時,產品設計更要注重文化賦能,貼近生活。她希望,更多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能通過時尚平臺展現出當代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潮州市香聚粵繡研究院院長、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佘燕璇建議,潮繡工藝要多與現代服裝產業融合轉化,時尚的盡頭就是傳統文化。此外,要加大校企合作,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非遺文化。同時注重文創產品的開發,讓紡織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河北永亮紡織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田海濤建議,非遺文化傳統,可以通過文化+研學+基地+產業的模式,讓更多人了解民間紡織文化。同時,要加大產業鏈協同合作,共同推動草木染可持續發展,讓老百姓用上綠色、健康產品。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優秀學員代表朱少燕建議,少數民族的非遺技藝能得到更大的重視和保護,希望有關社會組織加大紡織非遺公益培訓的力度,讓更多的邊遠山區的匠人受益,實現就業增收。此外,產品設計將傳統工藝與生活場景相結合,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皣憋L的興起,讓紡織非遺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實現產業化與市場化破局前行,不僅需要非遺人的堅守與執著,更離不開產業鏈的協同與合作?!比A珊總結時表示,為了更好地讓紡織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希望更多企業能深挖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守正創新中讓紡織非遺發揚光大。
# L i D9 }% E+ x+ p @9 J; `* h
/ \2 d8 J* Z+ X2 [3 ~% J3 Z: s( F z3 p1 @
7 i8 A8 Z, h* H$ A! Y8 _- ]: P r
* _# ? }' s) x) L+ O& T
論壇上,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海寧中國家紡城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殷曉紅分別代表中國紡聯非遺辦、海寧中國家紡城股份有限公司就第八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落址進行了簽約。$ c7 a- x: T, x8 e
# z7 n" ^2 |4 a) W; D& b! F( Y
$ g7 Z0 N7 r+ D7 d" v
+ {) Z. V' s a+ J! P: r為助力紡織非遺產業化與市場化進程,推動紡織非遺與現代設計、時尚產業、文化旅游等的跨界融合,論壇上,兩位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率先做出響應,深圳淘然創品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劉艷,紅安福錦織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陶文成就紅安大布的紡織非遺產品設計、研發、定制簽訂合作協議。
7 t! X0 t% s1 T
1 S# [$ I) l2 a 3 z8 y% x- j _ @, e A! o# q1 y
|